为深化高校外语教学改革,探索文化传播赋能路径,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5月10日,湖北省高校外语教学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在湖北经济学院成功举行。
活动由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课程资源研究分会协办,湖北经济学院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省内外近3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主旨报告和会议讨论围绕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外语课程思政设计、数字化教材创新、中华文化符号传播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开幕式上,湖北经济学院副书记、副校长付宏致欢迎辞,付宏强调外语教育在服务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新财经”改革与学科交叉融合中的实践探索。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大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樊葳葳指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扎根文化根基,推动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双向赋能。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副社长贾巍巍表示,出版资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将为外语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开幕式由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吴长青主持。
会上,湖北经济学院与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文韵中国·湖北文化教程》的研发与推广。该教程以湖北地域文化为核心,贯通历史脉络与现代发展,为高校外语教学提供本土化资源支撑。同时,“青年中国说”微视频征集(湖北赛区)活动正式启动,鼓励青年学子以多模态形式讲述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传播实践新平台。
专家主旨报告环节,清华大学张文霞教授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与实践创新”为题,提出将中华文化元素与当代中国发展成就系统嵌入课程设计,通过创设多元实践场景,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意愿与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刘泽华教授、胡艳红教授联合发布“五维文化教学模型”,以湖北地域文化为案例,构建“文化感知—语言筑基—符号解码—文化内化—创意输出”的闭环教学模式,强调从文化输入到创意输出的全链条培养。北京科技大学王娜教授系统阐释“基因式外语课程思政框架”,主张将价值观培育与语言技能训练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教学中“语言工具化”与“价值观悬浮”的结构性矛盾。湖北经济学院吴长青教授聚焦文化符号重构,提出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为基础,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符号创新,塑造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主旨报告分别由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易立新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娅教授、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大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孙俊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耿云冬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的结合,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吴长青总结指出,外语教育需立足“新文科”背景,深化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融合,构建“语言能力—文化素养—传播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为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传播提供坚实支撑。
本次活动是湖北经济学院推进“新财经”改革、强化外语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为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创新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北方案”。(审稿:吴长青)